成效摘要
<p><strong>本院特色亮點簡介</strong></p><p>本院為政大目前國際學生人數最多的學院,且國際學生來源國相當多元,亦擁有完整的國際學位學程體系,課程設計涵蓋社會科學各學科領域及社會關注意提,提供學生多元的學習環境及進修規劃。</p><p>本院目前全英語授課課程數約佔本校 30%,近年在教育部補助下,透過交換學者制度,邀請海外學者短期來訪,進行跨國研究及教學合作,並積極招募海外師資,持續充實本院英語課程的深度與廣度。</p><p>本院集結豐富的國際師生能量,透過跨國、跨域研究及教學合作,以本院不同的專業學群為導向,以建構全域雙語教育模式。</p><p><strong>本院執行成果亮點概述</strong></p><p>本院透過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以學生為主體,分由學生端、教師端及環境端等三大端點營造雙語教育場域,由國際學程辦公室主責推動,銜接及協調三大端點及院內各系所共同推動,使其效果能相互加乘。以下就三大端點之執行成果說明如下:</p><p><strong>學生端</strong></p><p>1、開設英語能力培訓班</p><p>邀集本院具英語教學經驗之國際學生擔任助教,為不同英語程度的本國籍學生設計不同的主題課程,採小班制授課,透過沉浸式英語學習環境,加強語言實用性,增加本國籍學生使用英語的自信,並透過 office hour,針對個別需求提供協助英語輔導;110-1 學期開設 6 班,報名人數約 79 名;110-2 學期開設 7 班,申請人數約 81 人。</p><p>2、成立「國際家族」</p><p>結合本院 ETP 課程本國籍學生及國際學程國際學生,共同成立「國際家族」,於校內外舉辦研習、講座、體驗等活動,拉近本國籍學生及國際學生的距離,鼓勵本地生及國際生在課餘時間,也能在不同的場域,相互學習交流。110學年度共舉辦 1 場國際家族聯誼活動、1 場原住民文化體驗、 1 場企業參訪、2 場 Career Talk 職涯講座及 3 場論文寫作練功坊。</p><p>3、提供英語檢定及修課獎勵</p><p>為增進本國籍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本院訂有英語能力檢定獎勵措施,獎勵英檢成績達 CEFR B2 等級以上的同學,110-2 學期開始試辦,計有 111 人獲得補助;另訂有英語專業課程修課獎勵措施,針對單一學年修讀 9 學分以上英語專業課程或在學期間累積修讀英語專業課程學分數達 16 學分以上的本國籍學生,依不同修讀學分數提供不同程度的獎勵,110-2 學期開始試辦,計有 21 人獲得獎勵。</p><p><strong>教師端</strong></p><p>1、充實英語專業課程師資</p><p>為提供學生更多修課選擇,除了與校內其他學院合開 EMI 課程外,也積極增聘英語教學專兼任師資。110-2 學期共增聘 7 名英語授課兼任師資,來自國內外研究學者或實務專家,課程領域包含政治、地政、應用經濟、社工等領域,使本院 EMI 課程更為豐富且多元;另也於 110-2 學期完成 1位專任教師及 1 位專約教學教師之聘任,並於 111-1 學期起聘,2 人皆具設全英語授課能力,於本院開設 EMI 課程並支援雙語計畫執行。</p><p>2、強化 EMI 課程教學資源</p><p>考量 EMI 課程教師備課負擔較重,為增進教師開設 EMI 課程動機,提供教師 EMI 課程教學助理補助,老師可依其需求聘請教學助理,降低備課負擔或提供學生課後輔導;110-1 學期共補助 36 門課,110-2 學期共補助 47 門課。另增設 EMI 課程演講補助,提供教師邀請校外專家學者到校講座,使課程設計更為活化、多元,110-2 學期共補助 13 人次。</p><p>3、增進教師英語教學能力</p><p>除鼓勵本院教師參加教育部或他校主辦的 EMI 課程教學工作坊外,本院也於 110-2 學期辦理 1 場教師英語教學交流座談會,由國發所蘇昱璇老師主講,帶領教師群激盪更創新、有趣的英語教學模式,另舉辦 1 場 TA 英語教學能力培訓工作坊,由財政系吳文傑老師主持,帶領TA 群進行經驗分享,增進 TA 群英語教學技巧。另以本院既有之三大國際學位學程為核心,邀集不同專業領域、國際師生交流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國際院導師群」,藉由不同的交流活動,促進教師國際經驗分享交流,並帶動「國際家族」的推展。</p><p><strong>環境端</strong></p><p>1、增設遠距教學設備</p><p>受疫情影響,雖無法與海外教研機構進行實質交流,然透過增設遠距教學設備,仍可突破地理藩籬及交通往返時間限制,邀請海外學者或畢業校友以視訊方式辦理專題講座或職涯經驗分享。</p><p>2、英語交流中心活化</p><p>本院利用推動雙語計畫契機,活化原有的英語交流中心(International Corner)空間,延續往年的國際村落概念,改善內部空間設計,營造更舒適、友善的交流環境,成為本地生與國際生語言交流的新熱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