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成效摘要

「選擇中開創機會」:臺師大的雙語教育策略與實踐

臺師大於110學年度榮獲教育部「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以下簡稱雙語大學計畫)補助,成為重點培育學校之一。本計畫有助於本校建置國際化教學與學習環境,大幅提前預定的國際化藍圖。本校將這次改變定調為「從選擇中開創機會」(Opportunities with Options),即提供學生更多修習全英語課程(English-mediated instruction, EMI)的「選擇」,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的雙語能力,進而開創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世界公民的「機會」。

在盤點學校資源,分析本校推動雙語大學計畫的基礎後,本校即在這樣的基礎上訂定2021-2025的績效指標與執行策略。以下從組織、課程及生師等三個面向,敘述這些策略的擬定與目前的執行情形,並於最後敘述本校對相關經驗分享的成效。

一、組織面

(一)成立「雙語教育辦公室」,統籌全校雙語大學計畫策略與執行。

臺師大成立校級「雙語教育辦公室」,統整學術單位、行政單位及資源單位,定期召開會議,協調整合各利益關係人意見,討論雙語教育策略擬定、推動與管考等事宜。為了更符合國際推動趨勢及臺師大師生需求,設置兩個督導單位:一為諮詢委員會,聘請國內外EMI專家學者與本校EMI授課教師擔任諮詢委員,提供本校推動雙語大學計畫之建議;另一為推動委員會,由校長、副校長、教務長和本校九個學院院長組成,從院級角度提供EMI推動政策滾動式修正之回饋。到目前為止,推動委員會每個月開會一次,分享各院作法及調整推動策略。

(二)設立「英語學術素養中心」,提供學生學術英語學習支持系統。

為了全面強化大學生與研究生的英語學術素養,臺師大於110學年度設立「英語學術素養中心(Center for Academic Literacy, CAL)」。由於運用英語學習學術專業牽涉的層面不僅止於英語能力,各學術領域慣用的文類、書寫風格各異,學生也有各種學習型態,中心的服務不限於英語寫作輔導,而是將提供全面的諮詢服務,包含運用英語進行學術發表與寫作的諮詢、學術所需之高層次思考能力培養(如批判思考、文獻整合運用等)、學術與研究倫理訓練、跨國研究媒合與橋接平台之提供。本中心的寫作輔導員涵蓋本校學院的不同領域,截至110學年度第二學期,輔導員已達15人,具備教育、資工、運動、文學、科學、藝術、商管等領域學術英文背景,亦包括多名英語母語人士,輔導能量接近2,000小時,為全國大專校院之最,學生對於中心提供的寫作諮詢輔導維持極高滿意度。

圖 1教育部高教司朱俊彰司長、本校吳正己校長蒞臨EMI教學資源中心暨英語學術素養中心諮詢室揭牌啟用典禮

二、課程面

(一)打造循序漸進的全英語授課課程,提升學生基礎英語及專業英語能力。

臺師大建立EMI課程理念與能力發展架構,以三個階段發展從共同英文課程培養的基礎英語學習課程(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EGP)、專業領域之學術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跨接到各學院系所之EMI專業課程,透過全面且循序漸進之方式,培養學生的英語學術素養(圖1)。上述階段規劃能更符應學生起點行為,即英文聽、讀能力較佳,說、寫能力較弱,搭配以下三項策略:1. 基礎英語學習課程(即共同英文(一)(二)課程),使用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研發之深度討論(Quality Talk)教學法,強化學生的思考力、合作力與表達力,藉由討論互動過程,提升基本核心英語能力及一般學術英語能力。2. 自111學年度起,共同英文課程(三)轉由依據學院性質開設ESP課程,使學生進入EMI課程前,可以對其專業領域英文有基本認識與應用,以順利與各專業領域銜接。3.「英語學術素養中心」提供大學部至碩博士階段在英語學術素養提升之協助。

 

圖 2 漸進式英語培訓課程

(二)大學部開設至少18學分的EMI課程,研究所開設能滿足畢業學分的GPE課程。

為提供足夠的EMI課程,本校各學系大學部必須規劃至少18學分的EMI專業課程架構,並應依專業規劃逐年開課。通識中心也必須提供至少18學分的EMI課程架構,而且每一領域至少一門。本校同時開設各學院之產業EMI課程,邀請美國在臺協會、英國文化協會、澳洲昆士蘭州政府、康橋國際學校、ASML、IBM、台積電、NBA Taiwan、忠泰美術館等公共、文教、科技、運動、美術及音樂領域業師入課,讓學生了解產業對專業英語能力的需求,進而驅動學生修習專業EMI課程的動機。另外也開設數個全英語學分學程,透過不同的管道,提供學生多元的選擇。研究所則開設可以滿足外籍生畢業學分的全英語課程(Graduate Programs in English,簡稱GPE),本地生可以修習GPE課程,這樣的作法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外籍生,另一方面透過本地生與外籍生共同修課,可以達到跨語言、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這樣的課程規劃方式讓全校各系都有EMI課程,學生也有修課的權利,促使各系均衡發展,不會獨厚某些系所,學生也有多元的選擇。

另一方面,我們也提供教師全英語授課誘因,教師開設EMI課程得依授課時數加計50%鐘點費,降低開課人數門檻,並提供EMI TA名額協助教學。透過全校共同的努力,本校110學年度EMI課程數成長高達3成,課程分布於全校九大學院,領域多元選擇豐富。

 

三、生師面

(一) 鼓勵學生接受挑戰,並建立差異化學習資源系統回應學生不同的需求。

        雙語大學計畫補助之前,雖然也開設許多EMI課程,但主要是針對外籍生或研究生開設的課程,大學部主要以IB師培課程及雙語師培課程為主,因此,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修習EMI課程是一種挑戰,因此需要加強溝通與心理建設。在計畫申請之前,本校針對EMI計畫召開說明會,與學生溝通本計畫的規劃,減少學生的疑慮。計畫通過後,也召開學生學習資源說明會,向學生說明EMI課程是多了一種選擇機會,不是強迫,同時鼓勵學生走出舒適圈,並安排不同語言能力但修過EMI課程的學生,分享其修課經驗,多方鼓勵學生接受挑戰。

本校在新生入學時,依據學生英語能力安排適合其程度的大一英文課程,強化學生的口說與書寫能力,再透過大一的「大學入門」課程,引導學生規劃自己未來四年EMI學習地圖。大二的英語三課程調整為學術英文,定位為跨入EMI專業課程的橋接課程,讓學生學習專業領域的應用英文或學術英語。

學生除了透過正式課程培養英文能力,也可依個人不同學習型態,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如參與以外籍生為引領者的英語讀書會,一對一或一對多的英語聊天室、寫作諮詢、線上英文文法課程或英語自學教室。英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申請課業輔導員及課業輔導學習社群,以學長姐輔導或同儕討論來處理學習困境,並擬定學習改善策略及目標。

本校訂定參與英文能力檢定考試獎勵辦法,鼓勵學生瞭解英文能力提升情形。學生只要通過外語能力檢測達B2等級,即可獲得獎勵。

圖 3 產學EMI課程中的模擬英語面試,為學生未來國際職涯作準備 (左上);來自德國的Jacky Baltes 教授的機器人課程(右上);本校人資所孫立倫同學表示選擇本校EMI學位學程就讀不只為提升個人競爭力,也是用另一種方式實現「留學夢」(下)。

(二)既有教師培訓與增能,新進教師具備EMI授課能力,雙管齊下充實師資。

為提升教師的EMI授課知能,本校採用虛實整合EMI培訓與認證課程,課程包括理論與實作課程,前者有線上課程搭配實體工作坊,規劃一系列適合本國情境與文化且符合臺師大教師需求之實體工作坊;後者實作課程則以同儕觀課與回饋制度進行,透過教學諮詢教師提供建設性及支持性回饋,精進教師的EMI教學技巧與能力。獲得認證的教師,將成為臺師大 EMI教學諮詢教師,協助新開設EMI課程教師,有關教學專業的諮詢與輔導,內容包含課程設計、教材教法、教學媒體運用、班級經營、師生互動等。

本校引進劍橋的EMI線上自學課程,計畫申請前有10%專任教師完成認證,原本計畫未來每年增加40位教師參與,但計畫通過後,教師參與度高,截至今年已有200多位教師報名參與線上課程,其中105位師長已完成課程獲得認證。本校教師願意為開設EMI課程進行自主性的專業發展,著實令人感動。後續也引進英國牛津大學EMI培訓課程,為本校教師持續增能。

此外,本校在招聘新進教師時,EMI授課能力也成為必備的條件之一。另外,也給予各學系一位外師員額,希望透過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師協作,加速國際化的目標。

 

圖 4 四階段教師增能培訓

 

四、經驗分享 社群協作

本校樂於與其他夥伴學校協作與分享EMI推動經驗,陸續出版各類EMI相關研究論文及書籍供全國大專校院參考,如《大學全英語授課》(本校廖柏森教授著)、《雙語教育》(本校林子斌教授著)、《高等教育的EMI教學:理論與本土務實的對話》(本校劉美慧教授主編)等。本校並針對全國中小學雙語教學辦理講座超過40場次,參加人數超過1,700人次;本校辦理之其他高教跨校之EMI工作坊亦有超過30多所國內外大學師長參加。

本校另於111年6月辦理「高等教育的EMI教學:挑戰與前瞻」線上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臺灣、英國、瑞典與香港學者為主講分享經驗與看法,並與美國肯特州立大學、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國內外97所大專院校、中小學及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學術交流基金會、緯創科技及親子天下等十多間單位進行交流討論,會議為期兩日共有超過1,500人次參加,成效斐然。

 




  返回學校成效